- 商品介紹
- 專輯曲目
- 商品注意事項
★史上最偉大搖滾樂團1970年最後一張專輯50周年全新紀念版
★2021全新數位錄製,再度重回英國專輯榜No.2、告示牌No.5
★《Let It Be》有的不只是燦爛奪目的才情、行雲流水的默契,你也能在這些歌裡感受到那樣的溫度、那樣的愛。 - 馬世芳(廣播人,作家,資深披頭迷)
「我想代表樂團說句『謝謝』,但願我們通過了這場面試!」──《Let ItBe》專輯最末,John Lennon站在著名的「屋頂演唱會」現場,與聽眾告別。
這段話變成了The Beatles最後一張正式專輯《Let It Be》的結語,神諭般總結了這支傳奇樂團的神奇之旅。
《Let It Be》是The Beatles樂迷多年來愛恨交織的爭議之作。錄音、後製過程一波三折,才終於在傳奇製作人Phil Spector巧手編修後面世。然而這個半世紀以來烙印在萬千樂迷腦中的版本,卻與企劃初衷的精神頗有出入。專輯和同名紀錄片在1970年5月問世,The Beatles卻已解散,《Let It Be》遂變成了The Beatles的輓歌。封面的黑底,彷若告別式的黑紗。
這惘惘的陰影,要等到2021年才終於雲破天開:導演Peter Jackson重新剪輯當年影片素材,推出長篇紀錄片《Get Back》。《Let It Be》專輯不僅做了
全新混音,更一口氣公開大量排練與演出實況和初次面世的錄音室版本,總共四十幾首珍稀作品。看完、聽完,我們終於得以全面理解從《Get Back》到《Let It Be》的曲折故事。原來四位披頭排練、錄音並非當年紀錄片呈現的意興闌珊、關係緊繃──他們經常調侃互虧,講垃圾話,沒靈感的時候也會互相幫忙支援。當然,摩擦、賭氣偶爾也有,但那些讓老樂迷「驚呆、幻滅」的情節,現在看來都算「正常能量釋放」吧。哪有玩團不吵架的!
儘管《Let It Be》是The Beatles解散前發行的最後一張專輯,卻是早在《Abbey Road》之前就錄好了的。1968年艱難地做完《The White Album》,團員間裂痕漸生,Paul McCartney希望重新凝聚士氣,提出大膽構想:何不「返樸歸真」,做一張完全不做後製修飾、不玩錄音室花招,現場one take一次錄完的搖滾專輯,回歸當初玩團的狀態?他還提議把創作、排練過程拍成紀錄片,最後以一場盛大的演唱會發表新歌作結。他為這個企劃命名《Get Back》,還寫了一首同名主題曲。
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:創作過程並不順利,吉他手George Harrison一度憤而離團。原本打算盛大舉辦的巨型演唱會被推翻,大家決定爬上公司屋頂唱一場迷你演唱會,讓紀錄片有個可以交代的結尾。當時他們不知道,這就是The Beatles的最後一場公開表演了。四人回頭和製作人老搭檔George Martin合作《Abbey Road》(1969年9月發行),是他們最後一張專輯。1970年4月,Paul McCartney宣布離團,The Beatles正式解散。
至於那張「實況重現、完全不修飾」的《Get Back》專輯,起初由製作人Glyn Johns操刀組裝完成,The Beatles並不滿意。他們把原始母帶轉交給擅長以大量樂器疊錄的「音牆」手法創造澎湃音場的Phil Spector,調理成我們熟悉的《Let It Be》專輯。那張胎死腹中的《Get Back》封存了半個世紀,2021年才終於公開。
如今聽來,《Get Back》專輯確實執行了原本的構想,忠實保留The Beatles在錄音室不假修飾的狀態,更像一部「聲音紀錄片」。Phil Spector巧手編織完成的《Let It Be》專輯則讓這些歌出落得更體面,更有存在感。事實上,對Phil Spector「過度製作」的指責未必公允:原始專輯有過半篇幅仍是遵照《Get Back》企劃原始精神,實況母帶一刀未剪。編修比較多的幾首歌,除了〈Across the Universe〉和〈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〉算是改頭換面,其他也還算謹守分寸。
不過,Phil Spector在〈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〉動用49人大樂隊疊錄的管樂、弦樂和女聲合唱,跟Paul McCartney原本設定的鋼琴小品風格差距太大,讓他大為惱火,甚至成為他公開決裂離團的導火線。2003年的《Let It Be...Naked》專輯和這次出版的《Get Back》與新出土的take 19版本,可以聽到作者原本屬意的呈現方式。箇中功過得失,就讓樂迷來判斷吧。
The Beatles在1969年1月圍繞著《Get Back》企劃留下的影音記錄,多年來除了《Let It Be》專輯和極少公開放映的同名紀錄片,只有地下流傳bootleg蒐集的斷簡殘篇。面對那些經常沒頭沒尾漫無章法的排練和demo實況,連最死忠的樂迷也往往如墜五里霧中。
事隔五十年,這個經典重發系列終於讓後代樂迷能以全新視角理解這樁The Beatles末期爭議最大、評價最兩極的企劃。現在我們可以放心地說:這裡面最好的歌,仍是二十世紀流行樂史登峰造極的傑作。The Beatles在這個時期並未像我們曾經以為的形同陌路、心灰意懶,而是在充滿歡笑打鬧的氣氛中創造了這些歌。
我們最欣慰的發現或許正是這件事:《Let It Be》有的不只是燦爛奪目的才情、行雲流水的默契,你也能在這些歌裡感受到那樣的溫度、那樣的愛。
文 / 馬世芳(廣播人,作家,資深披頭迷)
★2021全新數位錄製,再度重回英國專輯榜No.2、告示牌No.5
★《Let It Be》有的不只是燦爛奪目的才情、行雲流水的默契,你也能在這些歌裡感受到那樣的溫度、那樣的愛。 - 馬世芳(廣播人,作家,資深披頭迷)
「我想代表樂團說句『謝謝』,但願我們通過了這場面試!」──《Let ItBe》專輯最末,John Lennon站在著名的「屋頂演唱會」現場,與聽眾告別。
這段話變成了The Beatles最後一張正式專輯《Let It Be》的結語,神諭般總結了這支傳奇樂團的神奇之旅。
《Let It Be》是The Beatles樂迷多年來愛恨交織的爭議之作。錄音、後製過程一波三折,才終於在傳奇製作人Phil Spector巧手編修後面世。然而這個半世紀以來烙印在萬千樂迷腦中的版本,卻與企劃初衷的精神頗有出入。專輯和同名紀錄片在1970年5月問世,The Beatles卻已解散,《Let It Be》遂變成了The Beatles的輓歌。封面的黑底,彷若告別式的黑紗。
這惘惘的陰影,要等到2021年才終於雲破天開:導演Peter Jackson重新剪輯當年影片素材,推出長篇紀錄片《Get Back》。《Let It Be》專輯不僅做了
全新混音,更一口氣公開大量排練與演出實況和初次面世的錄音室版本,總共四十幾首珍稀作品。看完、聽完,我們終於得以全面理解從《Get Back》到《Let It Be》的曲折故事。原來四位披頭排練、錄音並非當年紀錄片呈現的意興闌珊、關係緊繃──他們經常調侃互虧,講垃圾話,沒靈感的時候也會互相幫忙支援。當然,摩擦、賭氣偶爾也有,但那些讓老樂迷「驚呆、幻滅」的情節,現在看來都算「正常能量釋放」吧。哪有玩團不吵架的!
儘管《Let It Be》是The Beatles解散前發行的最後一張專輯,卻是早在《Abbey Road》之前就錄好了的。1968年艱難地做完《The White Album》,團員間裂痕漸生,Paul McCartney希望重新凝聚士氣,提出大膽構想:何不「返樸歸真」,做一張完全不做後製修飾、不玩錄音室花招,現場one take一次錄完的搖滾專輯,回歸當初玩團的狀態?他還提議把創作、排練過程拍成紀錄片,最後以一場盛大的演唱會發表新歌作結。他為這個企劃命名《Get Back》,還寫了一首同名主題曲。
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:創作過程並不順利,吉他手George Harrison一度憤而離團。原本打算盛大舉辦的巨型演唱會被推翻,大家決定爬上公司屋頂唱一場迷你演唱會,讓紀錄片有個可以交代的結尾。當時他們不知道,這就是The Beatles的最後一場公開表演了。四人回頭和製作人老搭檔George Martin合作《Abbey Road》(1969年9月發行),是他們最後一張專輯。1970年4月,Paul McCartney宣布離團,The Beatles正式解散。
至於那張「實況重現、完全不修飾」的《Get Back》專輯,起初由製作人Glyn Johns操刀組裝完成,The Beatles並不滿意。他們把原始母帶轉交給擅長以大量樂器疊錄的「音牆」手法創造澎湃音場的Phil Spector,調理成我們熟悉的《Let It Be》專輯。那張胎死腹中的《Get Back》封存了半個世紀,2021年才終於公開。
如今聽來,《Get Back》專輯確實執行了原本的構想,忠實保留The Beatles在錄音室不假修飾的狀態,更像一部「聲音紀錄片」。Phil Spector巧手編織完成的《Let It Be》專輯則讓這些歌出落得更體面,更有存在感。事實上,對Phil Spector「過度製作」的指責未必公允:原始專輯有過半篇幅仍是遵照《Get Back》企劃原始精神,實況母帶一刀未剪。編修比較多的幾首歌,除了〈Across the Universe〉和〈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〉算是改頭換面,其他也還算謹守分寸。
不過,Phil Spector在〈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〉動用49人大樂隊疊錄的管樂、弦樂和女聲合唱,跟Paul McCartney原本設定的鋼琴小品風格差距太大,讓他大為惱火,甚至成為他公開決裂離團的導火線。2003年的《Let It Be...Naked》專輯和這次出版的《Get Back》與新出土的take 19版本,可以聽到作者原本屬意的呈現方式。箇中功過得失,就讓樂迷來判斷吧。
The Beatles在1969年1月圍繞著《Get Back》企劃留下的影音記錄,多年來除了《Let It Be》專輯和極少公開放映的同名紀錄片,只有地下流傳bootleg蒐集的斷簡殘篇。面對那些經常沒頭沒尾漫無章法的排練和demo實況,連最死忠的樂迷也往往如墜五里霧中。
事隔五十年,這個經典重發系列終於讓後代樂迷能以全新視角理解這樁The Beatles末期爭議最大、評價最兩極的企劃。現在我們可以放心地說:這裡面最好的歌,仍是二十世紀流行樂史登峰造極的傑作。The Beatles在這個時期並未像我們曾經以為的形同陌路、心灰意懶,而是在充滿歡笑打鬧的氣氛中創造了這些歌。
我們最欣慰的發現或許正是這件事:《Let It Be》有的不只是燦爛奪目的才情、行雲流水的默契,你也能在這些歌裡感受到那樣的溫度、那樣的愛。
文 / 馬世芳(廣播人,作家,資深披頭迷)
1. Two of Us
2. Dig a Pony
3. Across the Universe
4. I Me Mine
5. Dig It
6. Let It Be
7. Maggie Mae
8. I've Got a Feeling
9. One After 909
10.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
11. For You Blue
12. Get Back
2. Dig a Pony
3. Across the Universe
4. I Me Mine
5. Dig It
6. Let It Be
7. Maggie Mae
8. I've Got a Feeling
9. One After 909
10.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
11. For You Blue
12. Get Back
山海山販售商品為版權商品,恕不提供拆封試聽及非瑕疵的個人因素退貨,購買前請至購物需知詳閱注意事項
■ 商品拆封過程煩請錄影,並於您收到商品一週內,詳細檢查商品。
■ CD / 唱片運送過程無法避免碰撞,黑膠封面邊角可能會有小摺痕,若您對外觀較要求,請直接至實體店面挑選,
我們不接受因外觀不滿意等非播放上瑕疵的退換貨,敬請見諒。
■ 若您收到的商品有瑕疵或損壞,請勿拆封並且保持商品完整包裝,若屬個人主觀範圍,恕不提供退換。
■ 預定預購商品若遇國外發行日期延後,本店恕不接受取消及要求退款。
■<出清商品>因發行年代久遠,外觀包裝皆不完美,非光碟瑕疵接不予退換貨。
■ 訂單成立後如有需變更請在24小時內告知,逾期則不受理。
■ 尚未發行之商品,發行日不等於到貨日,預計發行後約2周左右到貨。
■ 彩膠產品圖僅供參考,實際需依實體商品為主。
■ 收到包裹外紙箱如有損毀情形,請於上班時間且24小時內回報,逾時則不受理。